烏桕[中藥]

烏桕[中藥]
烏桕[中藥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烏桕,中藥名。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(L.)Roxb.的根皮、樹皮或葉。植物烏桕,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,北達陝西、甘肅。具有利水消腫,解毒殺蟲之功效。主治吸血蟲病,肝硬化腹水,大小便不利,毒蛇咬傷;外用主治疔瘡,雞眼,乳腺炎,跌打損傷,濕疹,皮炎。

基本信息

別名

中藥原型中藥原形
桕樹、木蠟樹、木梓樹、蠟燭樹、木油樹、棬子樹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。

主治

吸血蟲病,肝硬化腹水,大小便不利,毒蛇咬傷;外用主治疔瘡雞眼,乳腺炎,跌打損傷,濕疹,皮炎。

配伍

1、治水氣,小便澀,身體虛腫,烏桕皮二兩,木通一兩(銼),檳榔一兩。上藥,搗細羅為散,每服不計時候,以粥飲調下二錢。(《太平聖惠方》)
2、治大便不通,烏桕木根方寸一寸,劈破,以水煎服取小半盞服之,不用多吃,兼能利水。(《斗門方》)
3、治嬰兒胎毒滿頭,水邊烏桕樹根,曬研,入雄黃末少許,生油調搽。(《經驗良方》)
4、治毒蛇咬傷,烏桕樹二層皮(鮮30g,乾15g),搗爛,米酒適量和勻,去渣,1次飲至微醉為度,將酒渣敷傷口周圍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5、治腳癬,烏桕鮮葉搗爛,加食鹽少許調勻,敷患處。(《廣西本草選編》)

用法用量

內服:根皮,3-9g;葉,9-15g。
外用:適量,鮮葉搗爛敷患處,或煎水洗。

藥理作用

1、瀉下作用。
2、殺蟲作用。
3、促癌作用。
4、抑菌作用。

使用注意

體虛、孕婦及潰瘍患者忌服。

炮製

一、採集加工
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,切片曬乾。葉多鮮用,或曬乾。
二、炮製方法
取根皮或樹皮,除去雜質,洗淨,潤透,切厚片,乾燥。

鑑別

一、藥材形狀
1、根皮長槽狀或筒狀,根皮捲筒狀或略捲曲的長片狀,長10-40cm,厚約1mm,外表皮灰白色、淡褐色或淺棕色,粗糙,有細縱皺紋,有的具圓形或橫長皮孔,栓皮薄,易呈片狀脫落;內表面黃白色至淺黃棕色,具細密縱直紋理。質硬而韌,不易折斷,斷面纖維狀。氣微,味苦、微澀。以條大、皮厚、味苦者為佳。
2、葉多破碎或皺縮。完整葉片為卵狀菱形,長寬3-8cm。先端長漸尖,基部闊楔形,全緣。表麵茶綠色或茶褐色。葉柄長,頂端有乾縮的小腺體2枚。葉片紙質,易碎。氣微,味微苦。
二、飲片性狀
根皮為不規則片狀。外表面淺黃棕色,有細縱皺紋,栓皮薄,易剝落;內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,具細密縱直紋理;切面顯纖維性。質硬而韌。氣微,味微苦、澀。

生長環境

生於曠野、塘邊或疏林中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